主办:中共泸定县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:四川法治报社
您的位置:首页 > 焦点图 >
破译“红城”社会治理的“密码本”
www.ld.ganzipeace.gov.cn 】 【 2022-05-24 16:46:01 】 【 来源:四川法治报

   湍流不急的大渡河,镌刻着历史印记的泸定桥,为泸定县带来了朴素而厚重的文化底蕴。
  
  87年前,22勇士飞夺泸定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87年后,泸定县以红城文化为底蕴,以甘孜州“东大门”独特的地理优势,搭上了社会治理的“直通车”。
  
  车轮飞速向前,泸定县的社会治理也从未停下脚步。
  
  泸定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实干精神开启了一场社会治理的变革,也交出了一本破译社会治理的“密码本”: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全县发展规划中去统筹谋划;将群众自治作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直接表现,让他们在“共建、共享、共治、共发展”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;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以党建带社建,构建和谐安详的小区氛围。
  
  沙湾村的“前世”与“今生”
  

1.jpg


  天刚亮,沙湾村鸿吉客栈的高大姐就开始忙碌起来。整理房间、浇花养花、清扫垃圾,这是她每天都要忙活的事情。
  
  自从办起了“家庭民宿”,高大姐一家人的生活就跟这“一方天地”离不开了。拿她自己的话来说“好好经营民宿,收入稳定,还不用外出打工,不比什么都强嘛。”这是一句朴实的心里话。
  
  “鸿吉客栈和另外两家客栈是村内最早开始做民宿的家庭。以他们为示范带动,目前全村已有122户办起了家庭民宿。”沙湾村祥和民宿协会的会长贾生燕说道。
  
  沙湾村为什么要鼓励村民开办“家庭民宿”?民宿的发展为沙湾村带来了什么?这要追溯到一场水电移民“攻坚战”。
  
  十几年前,沙湾村还只是国道318线上的一个小村落。村内产出蔬菜、梨、李子等农产品,少数村民外出打工,整体收入尚能自结自足。
  
  2007年,由于华电泸定水电站水利工程,沙湾村面临搬迁,840名村民纳入水电移民范畴。
  
  2008年,搬迁工作正式开始。但由于水电移民涉及的范围太广,渐渐地,群众不满意的声音也显露出来。上访,甚至成了沙湾村村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  
  “那个时候,但凡有领导来村上,都会被村民团团围住,问这问那。2014年,全年上访量达到了200件。”贾生燕回忆说。
  
  沙湾村的“前世”已随着滚滚河水而掩埋。村民在移民搬迁中,失去土地,失去家园,没有固定收入来源。迷茫,无助笼罩着沙湾村的村民。
  
  唯有变革,才有出路。沙湾村在摸索中找到了发展的道路:2018年,全村培育组建“祥和民宿协会”,这是泸定县第一个公益性质的民宿协会。
  
  “协会筹建后,主要是对开办民宿的家庭进行政策上的宣讲,规范其经营行为,调解经营纠纷等。”贾生燕说。
  

2.jpg


  万事开头难。村政府为了鼓励大家的经营积极性,在2018年、2019年分别补贴5万元、3万元,帮助村户渡过筹建期。
  
  “刚办民宿那会,什么都不懂。村上给予每家一定的补贴,用于我们购买床上用品、洗浴用具等。后来,加入的村户多了,村上还组织我们去都江堰、成都学习民宿管理。”高大姐坦诚地说。
  
  除了经济补贴和组织外出学习外,沙湾村还鼓励村民拓展经营渠道。
  
  “刚开始,许多村民还只用传统的营销方式去留住客户。后来,协会引导他们使用各种订房APP,扩大客源。这两年,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。黄金周、小长假,几乎家家爆满。”作为协会会长,贾生燕总结了民宿成功的经验。
  
  她的说法也得到了高大姐的证实:“2021年,我们家的民宿收入达到了6万元,我和老伴都很知足。有房子住、有事业干,谁还去闹呢?都安安心心过日子去了。”高大姐一边说,一边摆弄着她门前的两株桃花。桃花开的艳极,这也预示着像高大姐这样的沙湾村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。
  
  “沙湾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作用,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。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发挥“自治强基”的优势,将沙湾村的经验在县内逐步推广。”泸定县委常委、政法书记吴东阳表示。
  
  沙湾村的蜕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2021年,沙湾村被确定为泸定市域治理“535”示范点之一。全村以“治理+服务”为思路,在多方面的工作上下功夫,让沙湾村彻底旧貌换新颜。
  
  “除了民宿协会,我们还成功组建了沙湾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:沙湾村盛安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。它作为集体经济组织运营、营利的机构,主要承接的事乡村振兴培训劳务中介业务。仅2021年,就实现了集体经济从0到30万元的飞跃,群众人均分红80元。”沙湾村政法委员刘虹军介绍道。
  
  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变,经济收入的持续提高,也为沙湾村的整体发展提出了课题。于是,沙湾村从村组干部配备、法治建设、德治教化、平安建设等方面入手,搭建了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。
  
  沙坝社区治理的“大家长”
  

3.jpg


  泸桥镇沙坝社区成立于2014年,有20个居民小区,常住居民2754户。
  
  2017年,沙坝社区迎来了一位“大家长”。当年5月,在党建改革试点工作中,沙坝社区组建了社区“大党委”工作机制,辖区内有12个基层党组织成员,下设13个党小组。
  
  “我们社区的党员人数不少,来自各行各业,但没有形成聚力。有了‘大党委’的机制后,有效整合了党员力量,使其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形成合力,互联互通,最终达到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。”沙坝社区党支部书记牛勇解释道。
  
  于是,沙坝社区率探索建立起“1+5”组织构架,即由社区“大党委”为核心,居委会、业主委员会、物业公司、驻区单位、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构架。
  
  经过几年的有益探索,沙坝社区“大党委”机制又以志愿者服务站和红色物业为抓手,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的日常管理之中。
  
  杜娟是沙坝社区一名志愿者。谈起与沙坝社区的“缘分”,杜娟觉得是一场来自“时空的呼应”。作为5.12地震的亲历者,当年的杜娟得到了许多志愿者的帮助。
  
  “至今,我仍然感恩帮助过我的志愿者。所以,当我初到沙坝社区,知道他们在招募志愿者,毫不犹豫就加入了。”率直的女孩袒露心声。
  
  跟杜娟一样,沙坝社区现有固定志愿者15名,流动志愿者20名。“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包括社区走访,慰问困难群众等。社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已经70岁了,依然在发挥余热。有了他们,社区治理工作得到了有效地推动。”牛勇介绍情况说。
  

4.jpg


  但改变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久久为功。杜娟回忆起第一次走访社区,至今印象深刻。
  
  “大部分小区环境不太好,花坛里随处可见烟头、生活垃圾。志愿者在打扫时,许多居民只在旁边围观。”杜娟回忆说。
  
  居民的“非暴力不合作”,让杜娟这样的志愿者也感受到了工作的阻力和压力。
  
  为志愿者加油打气,也是党支部书记牛勇常干的事情。除此之外,他时常鼓励志愿者多走访小区,碰到辖区居民拉拉家常,关心生活。
  
  努力,终有回报。慢慢地,小区居民不再冷眼旁观和志愿者一起自觉维护起小区的环境和秩序。
  
  “近年来,辖区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改善,居民对公共财物的维护意识提高,居民出行礼让的行为加强。”牛勇说道。
  
  龙吟半岛小区在沙坝社区“小有名气”。一是因为小区内多民族居住,二是因为小区开创的“红色物业”模式,满足了居民多层次、多样化的需求。
  
  8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区,无论是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都不相同,是如何做到居民和谐共处,小区治理井井有条的呢?
  
  党建引领,以党建带社建。这是沙坝社区给出的一份破解“密码”。
  
  “泸定县拥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,红色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了泸定人的骨血当中。我们在龙吟半岛探索出建立临时党支部,以其为核心,协调业主委员会和物管公司,最终形成共商共建的平台,切实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难点。”牛勇对“龙吟半岛”模式做出解读。
  
  临时党支部的成员均来自于小区居民,大多数为离退休干部。他们党性原则较强,热衷公益事业,在业委会和物管公司之间形成一条纽带,将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  
  临时党支部将“服务小区、服务党员,服务居民”作为其工作出发点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  
  这样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业主委员会以及物管公司的认可和支持。谢磊是龙吟半岛小区物管公司的经理,在他眼中小区环境的提档升级、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都离不开临时党支部强有力介入。
  
  “临时党支部不仅协调小区各项事务,他们还积极组织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宣传,让小区居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关心。”谢磊坦言说。
  
 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,不是等出来的,是干出来的。泸定,正以与时间赛跑的勇气,紧握手中的“赛道”,着力构建满足人民期盼、符合泸定实践的社会治理新格局,让它更平安、更美丽,更幸福。


       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  王焰

编辑:于泠澍

泸定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

泸定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